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,那可不是我,我只想造希腊小庙。选小地作基础,用坚硬石头堆砌它。精致,结实、对称,形体虽小而不纤巧,是我理想的建筑,这庙供奉的是“人性”。 —沈从文
沈从文出生于20世纪初,那时的中国动荡不安。1929年,沈从文从湘西来到上海后,看到“文明社会”下,人性的异化,感到很失望。所以,他用故事搭建出理想的“湘西”社会,用文字呼吁大家保留人性中的“真善美”。
在沈从文的笔下,“湘西”不受外界打扰,环绕着没被“污染”过的绿水青山。“湘西人”没有尔虞我诈,更没有虚伪冷漠。它是真正的“世外桃源”,也是可以看到美和希望的地方。
沈从文醉心于追求人性之“美”,就是想传递给读者一份“美”和“希望”。因为他始终相信,即使在物欲横生的“文明社会”,也一定需要保留原始社会的“美好”,也一定会有丑恶中剥离出的“真善美”。
《萧萧》就是一部歌颂人性“真善美”的小说,讲述了12岁的萧萧,作为童养媳出嫁后的遭遇。沈从文通过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,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,人性的胜利。

1. 人性中的“真”和“善”,可以将人性中“美好”的一面呈现
沈从文曾谈到:一个好的作品除了让人产生“真美感受”之外,还要有“引人向善的力量”。
所以,在《萧萧》这部作品中,沈从文用清新的语言、独树一帜的情节,站在关爱生命和追求自由的角度,向我们展示了戾气驱散后,人性中的“真善美”。
·对生命的关爱
萧萧是童养媳,却“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,大叶大枝,日增茂盛”;虽然也帮着家里分担些杂事,却是能干就干,绝不被强迫;行有余力的时候,萧萧还能从劳作中攒点私房钱。
故事里没有童养媳受尽白眼、被婆婆折腾的恶毒桥段,所以萧萧才能无忧无虑地长大,才能发育得很好。
被强迫做工的孩子,不仅身体发育会受到限制,心理上也极容易变得不健康。从萧萧的发育良好,可以看出她并没有遭受婆家的虐待。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,也是成人对孩子的一种善意。
后来,萧萧怀了花狗的孩子。小丈夫被戴了“绿帽子”,婆家也没有视她如草芥般,对她滥用私刑。反倒是交给了萧萧的伯父处置,伯父心疼萧萧,并没有让她“沉潭”。
无论是婆家,还是伯父,都真心关爱着萧萧的生命,把她当成一个人在看。这是他们对生命的关爱,也是一种善意的表现。

·对自由的追求
童养媳虽没有夫妻之实,但作为妻子,也应该恪守本分。萧萧本该等着小丈夫长大后圆房,却禁不住引诱,与工人花狗发生了关系。
怀孕后的萧萧,被花狗无情地抛弃。于是,她想要挣脱,想要逃离这里,但她却没能像花狗一样一走了之。
旧社会的童养媳制度,是一种人权上的不平等,同时也限制了少女自由追求爱情的权利。萧萧突破制度的行为,是对自由的追求,也是一种本真的表现。
理想中的“湘西”,虽然躲不过旧制度的束缚,但那里的人,却并没有把旧制度当作掣肘。因为他们纯朴、善良,没被物质文明“污染”,因为他们关爱生命、追求自由。所以,他们才能用至善至美,向我们展示人性的美好。

2. 人性的丑恶,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产物
虽然我们极力想守住人性中的“真善美”,可是仍然逃不过人性中“恶”的纠缠。其实,“恶”是社会发展的产物,它需要我们通过自我修炼去克制。
在现代汉语词典中,人性的含义是:一、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,形成的人的本性。二、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,这就说明,人性其实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的,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,淳朴的民俗也会变成带有功利性的人情世故。
为了迎合社会“潮流”、为了一己私欲,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社会“喜欢”的样子,却忘记了《三字经》里,“人之初、性本善”的模样。
这是因为受到社会制约和影响后,人会变得“社会化”,也就是社会现实内部化的过程。它可以使人获得人的语言、思想、感情,掌握基本生活技能,也能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,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。但它更能用利欲熏心,换走原本的纯真和善良。
萧萧从小没有母亲,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。“嫁”为人妇的时候,只有12岁,丈夫比她小9岁。12岁的女孩本该拥有天真的童年,却被当成童养媳卖给了小丈夫,这是童养媳制度的“恶”,也是制度拥护者的“恶”。

萧萧美好、纯洁,本该是一朵娇艳的花朵,等待小丈夫的采摘,却被工人花狗抢先撩拨。他用花言巧语骗走了萧萧的身体,将她变成了妇人。这是欲望的“恶”,也是人性的“恶”。
萧萧失了清白之身,怀了花狗的孩子。花狗却不愿意负责,一走了之;当村里的人发现萧萧怀孕了,所有人都觉得她应该受到惩罚。于是,摆在萧萧面前的两条路,就是“发卖”和“沉潭”。这是社会的“恶”,也是人性的“恶”。
试问,一个15岁的少女,犯了什么弥天大错,要让她先失身,又面临“沉潭”呢?难道犯错的人,不是那个欺骗她的花狗吗?难道错误的源头,不是童养媳吗?
在“社会化”的影响下,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利益。有人为了名利、有人为了占便宜,所以他们丑恶得像绿茶婊一样,伤害别人之后,还要楚楚可怜地假装自己受了委屈。这是“社会化”带来的负面影响,也是人性中暴露出的“罪恶”。
3. 沈从文为什么要写恶?
沈从文表面上写人性的“恶”,其实是为了突出人性的“真善美”。那他为什么不跳过“恶”,直接写“善”呢?
因为通过“恶”,读者能更容易看到“善”的美好,也更愿意作为“真善美”的使者,将人性中的美好传递下去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直接的批判或者让人产生抵触心理,或者使人悲观与消极;而美好的事物则会让人心生向往,存有一个“桃花源”的寄托,由此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来适应一个更美的社会。
也就是说,沈从文特意运用了反衬的方法,用“恶”来突出“善”。童养媳的旧制度、贪欲爆棚的花狗、“发卖”“沉潭”这些设定,让我们看到了制度的“恶”、社会的“恶”、人性的“恶”,也让我们同情萧萧的遭遇,希望她能被善待。
故事较为圆满的结局,则是作者给我们的心理补偿。萧萧逃过“沉潭”和“发卖”,并平安生下了花狗的孩子,婆家待她如初,最后萧萧与小丈夫圆房生子。
这种另辟蹊径的情节设计,免于俗套,除了给读者“看到了开头,却没猜到结局”的惊喜外,也让我们反思,人性的“真善美”是多么的弥足珍贵,从而起到呼吁我们追求“真善美”的作用。
因为在“真善美”的理想社会里,没有贪心和欲望,只有原谅和宽容;没有自私和冷漠,只有热情和关爱;没有束缚与掣肘,只有自由和追求。

4.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变得更好一点,定能将“真善美”传承下去
沈从文通过《萧萧》,呼吁大家保留人性中的“真善美”。告诉我们,只要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,就一定能迎来一个更美好的社会,也一定能让真善美传承下去。
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
在理想社会中,老幼病残都会得到社会的供养,鸡鸣狗盗之事彻底远去。大家不会为了一己私欲去伤害别人,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物尽其用、人尽其力,人人都会得到照顾和关爱,人人都有自由追求的权利。
这是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,也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理想社会,更是鼓励我们变得更好,心向往之的理想社会。
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实现,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绵薄之力。也许是扶一把路边摔倒的老人;也许是帮助有需要的人;也许只是一次拾金不昧。
正是我们心怀他人,不求回报、不计“成本”的每一个善举,让我们成了传递“真善美”的使者,让我们成了最“美”社会的创始人。
受到“社会化”影响的我们,常常把人性本恶视为常态,于是社会上不断地涌现出弃婴、拐卖、霸凌等等。但其实,人性本恶并不是常态,人性本善才应该是常态。

最近爆出的一条新闻,感动了很多人。2019年11月19日,广州飞往纽约的航班上,一位老人因无法排尿,身体状况极度不佳。
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医生张红,在救治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,用嘴帮老人吸出了尿液。在那个当下,张红就只是想要救人,所以才会用嘴吸尿。
但是,张红的行为却为社会传递了一些善意;也让更多人看到人间的“真善美”。如果像张红这样的人多一点,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一点。
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说:“通往地狱的路,是善良铺成的”。
沈从文基于对人性的思考,对社会发展的反思,将文字化作力量,呼吁我们珍视人间的“真善美”。
也许我们做的微不足道,但请相信,亚马逊的蝴蝶,偶尔扇动几下翅膀,都能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。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存善念,善意就一定会被传承下去。
正如沈从文希冀的那样,紫陌也相信,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,“真善美”就一定可以传递下去,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303805254@qq.com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