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说到谁是三国第一猛将,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是吕布。但如果问的更细一点,后三国第一猛将是谁?估计很多人都说不出来。
确实三国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,最巅峰的时候其实是东汉末年,那些家喻户晓的猛将也是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。很多人看三国,到关羽或者诸葛亮逝世就不再看了,后面的剧情由于情节加快,也远没有前期精彩,所以很多人弃之不看。所以,不知道三国后期有哪些人物就不足为奇。
三国后期主要是姜维邓艾斗智,估计很多人就会认为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无非就是邓艾或者姜维了。但要是看过诸葛亮去世后的篇章的人会知道,姜维邓艾武艺虽然高,但远达不到那个时代的第一。真正的第一另有其人。那到底是谁呢?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———文鸯。

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文鸯。
文鸯(238—291),原名文淑,历史上叫文俶也有叫文淑的。反正大差不差就叫这名。演义里面没有字,历史上字次骞。小名叫阿鸯。由于文鸯这个名字的名气比他本名大的多,所以世人也称他叫做文鸯。

文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情呢,就是一对多“七进七出”。对你没看错,“七进七出”历史上确实有人干过,但不是赵子龙,而是文鸯这位哥们。赵云那是《三国演义》的再创作,参考的就是这位文鸯兄弟。
《三国演义》原著中文鸯出场于第110回。这一回,叫做《文鸯单骑退雄兵》。文鸯打出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单骑退兵的战役,也是三国后期独一份的惊心动魄的战斗,一举奠定了文鸯三国后期第一猛将的地位。
这里呢,先来看看史书中对于文鸯这件事是怎么记载的吧。
先来看《魏氏春秋》:
钦中子小名鸯,年尚幼,勇力绝人,谓钦曰:“及其未定,击可破也。”于是分为二队,夜夹攻军。俶率壮士先至,大呼,大将军军中震扰。钦后期不应。会明俶退,钦亦引还。
再来看《晋书》:
钦子鸯,年十八,勇冠三军,谓钦曰:“及其未定,请登城鼓噪,击之可破也。”既谋而行,三噪而钦不能应,鸯退,相与引而东。帝谓诸将曰:“钦走矣。”命发锐军以追之。诸将皆曰:“钦旧将,鸯少而锐,引军内入,未有失利,必不走也。”帝曰: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鸯三鼓,钦不应,其势已屈,不走何待?”钦将遁,鸯曰:“不先折其势,不得去也。”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,所向皆披靡,遂引去。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,使将军乐林等督步兵继其后。
最后再来看集大成者《资治通鉴》:
钦子鸯,年十八,勇力绝人,谓钦曰:“及其未定,击之,可破也。”于是分为二队,夜夹攻军。鸯率壮士先至鼓噪,军中震扰。师惊骇。所病目突出,恐众知之,啮被皆破。
钦失期不应,会明,鸯见兵盛,乃引还。师谓诸将曰:“贼走矣,可追之!”诸将日:“钦父子骁猛,未有所屈,何苦而走?”师曰:“夫一鼓作气,再而衰。鸯鼓噪失应,其势已屈,不走何待!”
钦将引而东,鸯曰:“不先折其势,不得也。”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,所向皆披靡,遂引去。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干翼而追之,鸯以匹马入数干骑中,辄杀伤百馀人,乃出,如此者六七,追骑莫敢逼。
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对于文鸯的记载有些不太一样。可以说文鸯和很多历史上的名将一样,都是有后世不断塑造变化的。

常言道:“史官鲜克知兵”。史料又不是百分之百公平客观的。他也会根据作者的个人喜好来写的。
如果按照《魏氏春秋》来说的话,文鸯压根没有“七进七出”,去是去了,就是在外围呐喊。也就是说文鸯胆气是有的。但没那么神。
后来到了《晋书》,文鸯就开始有些神了。文鸯虽然陷阵,但是没有进出六七次,也没有杀上百人的说法。
最后就来到《资治通鉴》。要看资治通鉴的描述,文鸯简直就是一个神将。
《资治通鉴》对于文鸯的描述主要有三点:
1、文鸯晚上率领一支军队叫阵,并与魏军交战,司马师因为眼睛痛,只能躺在床上咬被子。
2、文鸯白天逃走时,率领10几个骑兵杀了个回马枪,杀入司马师军阵,一阵冲杀之后才逃走。
3、文鸯单枪匹马又冲入数千魏军骑兵之中,杀了一百多人,来回冲杀了六七次,打得8000骑兵不敢追他,然后才从容逃走。
《资治通鉴》里文鸯简直就不是人,战绩太吓人了。就这种表现,我感觉就三国时代,也没谁能比得了文鸯。这表现可以说文鸯被神化了,在《资治通鉴》里达到了巅峰。

但个人对于这段史料存疑,毕竟文鸯这样的描述只存在《资治通鉴》里,别的史料找不到这样的记载。
不过呢,历史上被史学家神化的又不止文鸯一个人。像“白袍将军”陈庆之,冉闵等人,谁敢说就没有被神化?没有夸张的描写?在他们面前我觉得文鸯被神化的也不算什么。为什么别人都可以,单单就文鸯不行呢?
不说远的,就是关二爷,不也是历朝历代不断塑造,最终封神?关二爷也有被神化的成份啊。
常山赵子龙,历史上“七进七出”不也没有,不也是后世再创作,才成就了如今的大众男神赵云吗?
既然大家都神化,为什么非不认可文鸯呢?
好了,看完历史上的文鸯,来看看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文鸯吧。

罗贯中对于《三国演义》中文鸯的塑造多半是参考了《资治通鉴》。罗贯中只是对于《资治通鉴》里的内容拓展来写的。
可不能说人家写的不是历史,人家只是拓写历史。
在原著中文鸯单骑退雄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闯阵;第二个阶段是大战邓艾,第三个阶段是单骑对百将。下面一个一个说。
对了,先来看看《三国演义》是怎么描写文鸯的。
书中说文鸯年方十八岁,身长八尺,腰悬钢鞭,有万夫不当之勇。

文鸯当时只有18岁,真可谓是年少有为,很有前期17岁的马超等人的气概。
八尺身材,那个年代八尺是23厘米,也就是说文鸯大概有184左右。
马上长兵器是枪,短兵器是钢鞭。看到这里,让我联想到《水浒传》里的一个人物———病尉迟孙立。他也是一个鞭枪双绝的高手。不知道是文鸯借鉴的孙立还是孙立借鉴的文鸯。
最后就是那个万夫不当之勇的写绘了。这个形容词在《三国演义》里太过泛滥,高手会用这个词,菜鸟也会被灌上这个头衔。然而这里的写绘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。这是万夫不当之勇在全书的最后一次出现。既然是最后一次,意义肯定是比较重大的。
既然几十回之后作者再一次提到这个写绘,并且给了文鸯,那作者心里的想法已经很明显了。

至于文鸯能否担此头衔,就要看实战了。毕竟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先来看文鸯大战的第一阶段。
1、第一阶段:闯阵
是夜,司马师兵到乐嘉,立下营寨,等邓艾未至。师为眼下新割肉瘤,疮口疼痛,卧于帐中,令数百甲士环立护卫。三更时分,忽然寨内喊声大震,人马大乱。师急问之,人报曰:“一军从寨北斩围直入,为首一将,勇不可当!”师大惊,心如火烈,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,血流遍地,疼痛难当;又恐有乱军心,只咬被头而忍,被皆咬烂。原来文鸯军马先到,一拥而进,在寨中左冲右突;所到之处,人不敢当,有相拒者,枪搠鞭打,无不被杀。鸯只望父到,以为外应,并不见来。数番杀到中军,皆被弓弩射回。鸯直杀到天明。
当天晚上,司马师刚做完眼瘤手术,正在休养,真不巧,文鸯杀到。把司马师瞎的眼珠子蹦出来。平叛之后回去没多久就死了。可以说司马师是被文鸯间接吓死的,这也为文鸯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。

书中讲了文鸯是三更进攻的,一路上所向披靡,不仅用枪还用鞭。几次想去中军,但是中军戒备森严,都被弓弩射回。也就是说文鸯一直就在外围左冲右突。
这里颇有前期赵云的影子。想当年赵子龙单骑救主,也是一只手拿枪,一只手用剑。文鸯不同,只是将剑变成了鞭。
最后有一点值得注意文鸯一直杀到天明。为什么要关注这个?前面说了文鸯是三更开始厮杀,一直杀到天明。这中间没有停过手,一直在打。文鸯的活动时间对于后面单挑邓艾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
三更到天明,时间要多久?肯定不短,要好几个时辰呢!那文鸯打了这么久肯定体力损耗极大。
这里这么强调时间,其实就是想让人注意文鸯已经体损了。
2、第二阶段:战邓艾
鸯纵马看时,只见一军行如猛风,为首一将,乃邓艾也,跃马横刀,大呼曰:“反贼休走!”鸯大怒,挺枪迎之。战有五十合,不分胜败。
邓艾这个人我们最早是先闻其名,后见其人,然而邓艾第一次出场不是和姜维碰面而是和文鸯交手。

文鸯打了几个小时之后邓艾才来到,两个人交手五十回合平手。
三国前期,随随便便一场交手都能百回合以上,后期能有单挑就不错了,更不要说交手几十回合。而后期单挑回合数最多的就是文鸯和邓艾的这场。哪怕后面姜维和别人单挑都没超过这个回合数,说明什么,不言而喻。
邓艾对于文鸯来说只有长途跋涉的疲劳,而文鸯是一直在厮杀没有停过手。论体力损耗,两人都有损耗。文鸯消耗的更多,邓艾对于文鸯来说基本上是满体力。
体力消耗大半的文鸯对战满体力的邓艾五十回合平手。

要是满体力的文鸯对战满体力的邓艾会怎样?不说秒杀,快速干掉邓艾还是很容易的。
再来看邓艾后面的表现,邓艾能和姜维几十回合打成平手。对战满体力的文鸯就是被快速干掉的份。把邓艾换成姜维,那文鸯也能快速干掉姜维。你说文鸯恐怖不?
至于有人问,为什么要让邓艾和文鸯单挑?因为当时三个国家能找到武功高强的屈指可数,魏国只有邓艾和文鸯交手才能突显文鸯高超的武艺。
3、第三阶段:单骑对百将
正斗间,魏兵大进,前后夹攻。鸯部下兵各自逃散,只文鸯单人独马,冲开魏兵,望南而走。背后数百员魏将,抖擞精神,骤马追来;将至乐嘉桥边,看看赶上。鸯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,直冲入魏将阵中来;钢鞭起处,纷纷落马,各各倒退。鸯复缓缓而行。魏将聚在一处,惊讶曰:“此人尚敢退我等之众耶!可并力追之!”于是魏将百员,复来追赶。鸯勃然大怒曰:“鼠辈何不惜命也!”提鞭拨马,杀入魏将丛中,用鞭打死数人,复回马缓辔而行。魏将连追四五番,皆被文鸯一人杀退。
文鸯单兵作战能力再强,毕竟是一个人,他的士兵没这个能力,几千人对上万人,文鸯的兵被打光了,就剩文鸯孤身一人。

文鸯也看出来自己处于劣势,就撤退。魏兵不可能放过文鸯。文鸯后面有数百员魏将追赶文鸯。可能是欺负文鸯一个人,数百个人一起上。
可是文鸯并不惧怕这些人,他们来追一次,文鸯拿钢鞭进去打一次,打死几个,再出来。这样反反复复,有四五次,最终被文鸯杀退。
追文鸯的,作者已经明说了是将不是兵。将的能力再差,也是要比士兵强的。文鸯能一个人对几百个将全身而退,着实厉害。
这里我一直有一个疑惑,文鸯一直用的是钢鞭。有人问,之前文鸯用的枪去哪里了?很大概率是打断了。就像当年赵云在长坂坡一样,夺槊三条,说明赵云当时用了三条枪 。文鸯也一样,由于时间太久,战斗太激烈,枪都打断了。

文鸯拿着鞭,对战数百个拿着长兵器的魏将,毫发无损,反而杀死不少人。文鸯真的很恐怖。
从后面复回马缓辔而行,也可以看出当时文鸯的疲惫,马都打累了,只能慢慢走。但就是体力消耗巨大的文鸯,那么多人对他还是没办法,反而突显出文鸯的淡定从容。难怪魏将也发出这样的感慨:此人尚敢退我等之众耶!别人看到上百个人追自己,都不知道怎么慌了,文鸯还敢跟他们硬碰硬。不得不说文鸯胆子是真的大。
有人肯定会问,刚才邓艾还和文鸯交手,为什么追击文鸯的人当中没有邓艾?个人认为,邓艾很有智谋不是傻子,他和文鸯交手已经看出文鸯的本事了,自己能和他平手是占了体力的便宜,就算这样邓艾最后很大概率会输,与其这样,索性不追了呗。一言以蔽之,邓艾不敢追文鸯。

以上就是文鸯单骑退雄兵的所有过程。真的很惊心动魄。绝对可以和赵云长坂坡救主相比较,也难怪人们会说三国能和赵云比的只有文鸯。也因为此战,文鸯获得“小赵云”的封号。但若论历史,其实赵云的事迹是借鉴文鸯的,“七进七出”也是文鸯干的。毕竟人家才是正主,所以说罗贯中才不敢怎么怠慢文鸯。
这件事之后作者都写了首诗来抒发一下:
长坂当年独拒曹,子龙从此显英豪。
乐嘉城内争锋处,又见文鸯胆气高。
现在通行版本是和赵云比较。在最初版本的诗是:
长坂当年喝断桥,翼德从此显英豪。
乐嘉城内争锋出,又见文鸯胆气高。
后来毛宗岗父子把张飞改成赵云,变得更为贴切。
至于文鸯后来怎么样?《三国演义》没讲。但是史书上讲了。
文鸯历史上不仅有恐怖如斯的“七进七出”。还曾经力挽狂澜。

在司马炎统治的年代,有一个让西晋很头疼的人物叫秃发树机能。是秃发鲜卑族领袖,杀死了好多西晋的封疆大吏,让司马炎很头疼。
公元277年三月,文鸯临危受命,都督凉、秦、雍州三州军力,大破秃发树机能,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,名闻天下。
虽然说秃发树机能不是文鸯干掉的,但是是被文鸯打垮的,要知道秃发树机能前面可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的。
文鸯一战打残人家,也确实证明文鸯是一员猛将。
文鸯的结局嘛,公元291年,也就是晋武帝去世的后一年,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八王之乱”。

在这期间有个人叫司马繇,他是诸葛诞的外孙。常恨当年文鸯背叛诸葛诞,致使诸葛诞败亡、屠灭三族。
在政变后,诬告文鸯与杨骏一同谋反,因而文鸯遇害,夷灭三族,时年五十四岁。
虽然文鸯在《三国演义》里只有这一个事迹,但就这一个事迹,足以一举奠定他三国后期第一猛将的地位。
至于后来三国二十四名将,文鸯之所以没有排进去,大概率是因为知名度太低。当然了,没有进二十四名将并不代表文鸯就不厉害,毕竟三国厉害的不止着二十四个。
最后,留下一个小问题,文鸯和诸葛尚单挑,谁更厉害呢?

码字不易,还望珍惜。
个人己见,不喜勿喷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303805254@qq.com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