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相和的故事简短概括,将相和概括主要内容讲解

文官和武将的矛盾自古有之,虽然主要职责不同,但官位的大小是不分文武的,这也是导致文官武将矛盾的主要原因。蔺相如忠君体国、宽容大度,廉颇负荆请罪、罪错能改,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“将相和”。

将相和的故事简短概括,将相和概括主要内容讲解

网络插图

然而最近突发奇想,觉得“将相和”背后一定还有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,或是形势所逼,或是政治权谋,带着这一念头我不断查询,最终找到了这个较为真实的另一方面原因,故此发出来与爱好历史的各位分享。

在说“将相和”之前,再给大家分享个小故事。赵悼襄王即位后,使乐乘取代了廉颇。廉颇大怒,直接与乐乘火并。结果是乐乘出走赵国,廉颇也觉得事情大发了,随之投奔魏国。熟悉的故事,但不一样的结局,在这个故事中廉颇“知错能改、知错就改”的历史形象是完全不存在的。

那么当时“将相和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?回归到当时历史背景下,战国时期,一个人在政治上有成就的主要标志并不在于封将拜相、担任国家的重要军政职务,而是封君命侯、获得贵族爵位。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如,他们在赵国都是权重之臣,却并不是位高之人。廉颇战功卓着,但是面对赵国边将难封的政治现实,他也用了三十年才得以封君。但是,战功远不如廉颇的乐毅、赵奢、赵括都早早的封君,甚至连外国降将都能轻易地封君拜侯。为赵国出生人死得廉颇,却远不如这些人。这让廉颇的心里颇为难受。同时对蔺相如而言,他的政治生涯更为辛酸。因为他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舍人,是通过缪贤才进入赵国政治中心的。即使蔺相如十分得宠于赵王,但是他还是受到赵国贵族的歧视,蔺相如要封君命侯,路途比廉颇更为艰难。

一开始,廉颇也挺瞧不起蔺相如,所以处处挑衅,但是聪明的蔺相如却发现,与己处境相同的廉颇将极有可能成为自己政治上最大的盟友,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也油然而生。廉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他们出于共同的利益和政治需要,结为盟友,才能与赵国贵族竞争,实现自己封君命侯的理想。

当然,这只是营造“将相和”局面的诸多原因之一,“将相和”与当时的赵国国政、外交等均有密不可分的原因,笔者只是截取其中一点分享给大家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303805254@qq.com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(0)
上一篇 2023-01-23 21:11
下一篇 2023-01-23 21:12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Warning: error_log(/www/wwwroot/yipinfangzhou.com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#log/log-2603.txt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yipinfangzhou.com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spider.class.php on line 3014